金刚石的除杂:
磁性杂质:人造金刚石因为含有磁性包裹体(触媒金属),一般都具有磁性,包裹体含量越高,磁性就越强。磁性强的金刚石,不仅杂质多、强度低、耐热性差,而且会对电镀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容易形成镍瘤,因此不易选用。其原因磁性包裹体良好导体,使金刚石颗粒绝缘性变差,出现了微弱的导电性。
金属电镀的基本原理:电镀槽中,将浸在镀液中的被镀件与直流电源负极相连接(组成阴极),将要镀覆的金属与直流电源的正极相连接(组成阳极),镀槽里的镀液中含有镀层金属的离子,接通电源后镀液中的金属离子便在阴极沉积形成镀层。
使用性能:按JB2808-79部标,金刚石分为JR1、JR2、JR、JR44个型号。标号越高,硬度越高,质量越好,价格越贵,但并非使用性能就越好。虽然JR4金刚石硬度居手,但锋利度不如JR3金刚石,如果将两者混合使用,既能保持良好的使用性能,又能降低生产成本。
较为理想的磨损形态
金刚石颗粒表面承受交变的热应力,同时还承受交变的切削应力,就会出现疲劳裂纹而局部破碎,显露出锐利的新棱边,是较为理想的磨损形态;大面积破碎:金刚石颗粒在切入切出时承受冲击载荷,比较突出的颗粒和晶粒过早消耗掉;
脱落:交变的切削力使金刚石颗粒在结合剂中不断的被晃动而产生松动。同时,锯切过程中的结合剂本身的磨损和锯切热使结合剂软化。这就使结合剂的把持力下降,当颗粒上的切削力大于把持力时,金刚石颗粒就会脱落。无论哪一种磨损都与金刚石颗粒所承受的载荷和温度密切相关。而这两者都取决于锯切工艺和冷却润滑条件。
磨破损:由于力效应和温度较应,锯片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往往会产生磨破损。磨破损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磨料磨损、局部破碎、大面积破碎、脱落、结合剂沿锯切速度方向的机械擦伤。
磨料磨损:金刚石颗粒与式件不断摩擦,棱边钝化成平面,失去切削性能,增大摩擦。锯切热会使金刚石颗粒表面出现石墨化薄层,硬度大大降低,加剧磨损。
你知道金刚石合剂砂轮结构吗?
金刚石合剂砂轮结构一般由工作层、基体、过渡层三部分组成。
工作层又称金刚石层,由磨料、结合剂和填料组成,是砂轮的工作部分。过渡层又称非金刚石层,由结合剂、金属粉和填料组成,是将金刚石层牢固地连接在基体上的部分。
基体,用于承接磨料层
基体,用于承接磨料层,并在使用时用法兰盘牢固地夹持在磨床主轴上。一般金属结合剂制品选用钢材、合金钢粉作基体;树脂结合剂选用铝合金、电木作基体。由铝、钢或电木加工而成,起支承工作层和装卡磨具的作用。砂轮成型质量的好坏和使用精度的高低都与基体有很大关系。
温度对锯片过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纳米钻石烯是公司以人造金刚石为原料,通过控制新型制备工艺产生的一种新型的碳纳米金刚石材料。该材料是一种物相组成为钻石相的含有不饱和碳键的层状结构的碳纳米片,粒度分布在20-500nm,粒度不同纳米片的厚度也不同。
根据表征分析,纳米钻石烯除具备金刚石的各项性能外,还具备层状结构、耐磨性强、复合性强、导热性高等特点。
温度效应:传统理论认为:温度对锯片过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导致结块中的金刚石石墨化;二是造成金刚石与胎体的热应力而导致金刚石颗粒过早脱落。
新研究表明:切割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主要传入结块。弧区温度不高,一般在40~120℃之间。而磨粒磨削点温度却较高,一般在250~700℃之间。
以上信息由专业从事电镀金刚石磨棒好用的光明金刚石于2025/4/10 15:57:27发布
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datong.mf1288.com/guangming-2854577999.html